

沧海桑田,中国汽车工业从学习者化身成为引领者。本土创新、智能科技与全球扩张,成为如今中国汽车的新标签
文|《财经》记者 王静仪 李皙寅 特约撰稿人 索怡萱 实习生 蒋瑛芙 王靖扬
编辑 | 施智梁
2025年,上海车展40岁了。
1985年的7月3日,第一届上海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刚起步,小轿车都极为罕见,造车经验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国内的汽车工程师大多只能依靠书籍、杂志等汲取相关知识,车展成了打破信息壁垒、加速行业学习的窗口。
时至2025年,上海车展举办的第40年,“辅助驾驶”“AI赋能”“中国芯片”“供应链重塑”“出海”等关键词频繁出现。中国汽车业也俨然从当初的追赶者变成如今的引领者,成为引领全球汽车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源自中国的技术和产品从上海车展反哺全球。

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开幕,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参展国家和地区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对《财经》表示,此次上海车展规模大、层次高、新产品新技术首发首秀多,未来五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全球最大规模。
中国汽车市场也正蓬勃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增幅高达50.4%和47.1%。整车出口稳定增长,尤以新能源汽车表现突出;中国品牌持续发力,市场占有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本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成为车展的三大关键词。业内认为,车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车企以及积极拥抱中国科技、中国本土研发的全球公司;另一类是淡出中国的车企,两者的技术实力、产品迭代愈发分化,可能导致长期的产品竞争力、研发能力和总体竞争力的走向悬殊。
上海车展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与产业的跃升。
四十年轮回,中国汽车再出发
说起上海车展,离不开上海乃至中国最大的车企——上汽集团。
1983年4月,上海汽车厂诞生了第一辆中国组装的桑塔纳轿车。而后在1984年10月,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上汽大众”成立,同年上海车展启幕。
当时,上汽的汽车零部件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七名工人手敲出了第一辆桑塔纳,每辆车的组装成本将近20万元,远超当时的国民消费水平。在国内汽车需求不断上升,但本土制造能力尚未成熟的背景下,与国际车企展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成为必然选择。
1985年的第一届上海车展上,展馆面积仅为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仅300余家。在业务研讨会上,更多是国外技术工程师面向中国同行的单向知识输出。参展人员争相记录、手抄资料,后排观众甚至需借助望远镜观看演示,技术人员更是在展车前用游标卡尺对零部件进行细致测量。
2025年,上汽集团包下一整个展馆,展出自主和合资全矩阵的十大品牌、百余辆新车,包括上汽奥迪新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型奥迪E5 Sportback、上汽大众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上汽通用全新大型新能源MPV别克GL8陆尚等车型。
乘用车与商用车并举,上汽商用车板块以“科技生态商用车集团”新定位亮相,携大拿餐车定制版,与霸王茶姬联名打造“移动致富新场景”;还带来了混动MPV G50等产品,展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创新的全维竞争力。
上汽的崛起映照着整个国产汽车的上升。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一季度,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占到了62.9%,且占比稳定扩大。
此次展会上,比亚迪、吉利、长城等本土品牌也全力参展,展示自主研发成果。蔚来、小鹏等新能源品牌也带来一系列汽车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新兴品牌小米汽车等也首次亮相。

以小鹏汽车为例,其带来了搭载5C超充AI电池和自研AI底盘技术的P7+超长续航Max旗舰版,并展示了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及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为展会增添了未来科技色彩。
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依然是汽车产品比拼实力的关键点。2024年由极氪和领克合并而成的极氪科技集团就新推出两款豪华SUV,极氪9X采用全栈900V高压架构的超级电混,搭载6C骁遥电池,电池电量从20%充到80%,只要9分钟;领克900 2.0T搭载LYNK Flyme Auto系统,双8295智能座舱芯片,拥有60 TOPS算力。
中国汽车消费的多样化正越发显著,要说这两年销量增速显著的车型,就是方盒子。一方面可能是审美,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希望有一种想去哪就去哪的可控感。北京越野展示的BJ40增程版上市48小时销量达万辆,主打硬派越野。这背后,反映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越发多元,消费场景越发丰富。
“中国品牌的汽车相较于外资车企,在智驾技术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不少优势在其他市场很难复制,包括国内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丰富人才储备。”艾睿铂咨询(AlixPartners)汽车及工业品咨询业务合伙人、移动出行业务联席负责人张莹告诉《财经》。
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综合实力的显著跃升。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短短三年内增长了470%;在欧洲,每售出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产自中国。不仅整车产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供应链正在进行系统性重构。
中国供应链企业正在加快全球布局: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正式投产、比亚迪在匈牙利启动新基地,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链正在从“引进”转向“输出”。这种反向技术溢出正成为新常态,中国力量正在全球汽车科技生态中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离开的,坚守的
车展盛况之下,有一批往届“常客”未能现身本次展会。如现代起亚、捷豹路虎首次缺席,特斯拉、兰博基尼、哪吒、极越等品牌也未参展。
豪车在华销量遇冷,品牌参展多了几分谨慎。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1月-2月进口超豪华品牌累计销量为797辆,同比下滑31%。细分品牌中,宾利销量最高为337辆,但同比下滑16%;劳斯莱斯次之,同比下滑34%至115辆;法拉利销量为109辆,同比下滑17%。
除去豪车品牌的缺席,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起亚2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缺席。数据显示,2024年韩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份额不到2%。曾作为合资品牌中坚力量的现代起亚,如今在国内的市场存在感日渐式微。因电动化进程缓慢,在与自主品牌的竞争中不再占优,竞争力持续走低。
这也映射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弱势品牌日益边缘化,车企普遍感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这样的背景下,坚守的品牌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希望通过创新突围。
(上图)马路上看不到的车。一些有历史感的品牌会在车展上展示经典车型,以饱观众眼福。摄影/李皙寅
(下图)奥迪刚亮相的E5 Sportback是明星车型。摄影/王静仪比如大众集团以“史上最大规模”参展,推出七款全球首秀车型。其中三款来自大众品牌,两款来自奥迪,一款来自全新AUDI品牌,一款来自保时捷。
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销售及市场董事石柏涛表示:中国市场对奥迪来说是全球最大,因此公司倍加关注。他同时透露,2025年会是奥迪的产品大年,将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七款新产品。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各海外车企加快了中国本土化的研发步伐,选择拥抱中国科技,与中国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在2025上海车展上,均推出了更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产品。
宝马集团携旗下三个品牌BMW、MINI与BMW Motorrad超30款新车型与多项新技术亮相车展,包括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BMW新世代智能座舱和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驱动等。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发布会现场表示,今年内宝马将为多款中国在售新车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功能,通过深度思考能力赋能以BMW智能个人助理为中心的人机交互体验。未来,DeepSeek功能将应用于国产BMW新世代车型。
丰田也正在多维度推进“更中国”的战略转型,力求在日趋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中重拾增长动能。产品方面,旗下车型普遍经过本土化改造,强调智能化与本地用户体验;战略层面,携手华为共建智能座舱、推动氢能产业布局,展现其技术多元化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战略企图。
LEXUS雷克萨斯中大型豪华行政级轿车全新一代ES在本届车展上迎来全球首发。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晖在发布会现场表示:从丰田到雷克萨斯,制造更好汽车是丰田的初心,更是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的根基。
与此同时,日产也不断深化对中国消费者偏好、使用场景及市场趋势的洞察,持续推出贴合本土需求的车型。日产在车展发布了其首款在中国本土设计与开发的车型——日产N7,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精准回应。
在此次车展上,本田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化应用,体现出国际品牌加速本土化适配的积极姿态。
马自达中国汽车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岛徹告诉《财经》,中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自达借助和长安汽车的合作,通过共用技术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发挥出马自达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提高双方合资公司的收益能力。同时,在中国诞生的EZ-6和EZ-60车型,还将出口到其他国家。
曾几何时,中国车企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向国际品牌学习,如今,这一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以东风日产等企业为代表,越来越多合资车型开始融入中国本土研发成果,中国的智慧正反向注入合资体系,标志着“反向合资”时代的到来。
全球车企围绕中国展开的新一轮竞速已经拉开帷幕——不再仅仅将中国视为制造中心和市场,而将其视为全球研发中心。长远来看,对于企业研发能力、产品竞争力以及持续迭代的速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消失的“智驾”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之一,智能化成为海内外车企布局中国的重要关键词。汽车在智能配置方面持续升级,辅助驾驶功能几乎成为标配。
多数主流车型已具备L2或L2+级别的辅助驾驶能力,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基础功能。硬件上,高端车型普遍搭载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和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为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打下基础。
在辅助驾驶沿着更可信赖的方向演进的当前,整个行业对其的讨论正回归理性。狂飙突进几年之后,回归安全、回归冷静,是本届车展释放出的明确信号。
车展前的2025年4月16日,一起辅助驾驶导致的致死事故发生后,工信部召开会议强调,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要求规范术语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宽泛)智能驾驶、高阶智驾,规范术语应该是组合辅助驾驶,比如L2辅助驾驶等,避免消费者误解。
在工信部会议之后,“智驾”这个词消失在了车企和智驾行业的各大发布会,取而代之的是辅助驾驶或者城区辅助驾驶。“我们连夜修改了车展的宣传物料。”有多名车企人士对《财经》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技术还在进一步推动,但在营销方面,行业要后退到对于消费者更加负责任的位置,强调技术的边界、用户的安全,平衡发展和安全。
尽管词语有变,在本届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核心主题的2025上海车展上,各大车企还是纷纷发布其前瞻性的智能化技术,集中展示在辅助驾驶、本土化研发等方面,全面彰显了“智造未来”的行业趋势。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告诉《财经》,智驾(端到端辅助驾驶)整个技术成熟的加速度会越来越快,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有可能在未来三年到五年内落地。包括均联智行、安波福在内的多家供应链企业告诉《财经》,业内目前已具备L3甚至L4级所需的技术储备。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将达到65%,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达到76%。预计2030年L2以上智驾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90%,智能驾驶正在从L2智能辅助驾驶,向更高阶的L3甚至是L4级自动驾驶迈进。
智驾也开始搭载在商用车上。广汽领程发布了GAC PICKUP 01皮卡,也引进了高阶智驾、智能拖挂辅助、窄路通行模式,以便提高用户体验。广汽领程总经理张志勇告诉《财经》,目前有多重智驾路线布局,预计会在未来三年到五年间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为了强化辅助驾驶的能力,车企加快自研芯片的步伐,车展上也专门设置了“中国芯”展区。
蔚来汽车的旗舰车型ET9在本届上海车展迎来首秀,随之亮相的还有自研智能辅助驾驶芯片NX9031、激光雷达融合系统以及“天行”智能底盘系统(包括全主动悬架与线控转向技术)。NX9031芯片作为蔚来自主研发的核心硬件,标志着其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从软到硬的全面布局,夯实战略基础。
作为智能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提供商,华为在本届车展上展示了其最新技术。2019年上海车展,华为第一次进入汽车圈,确定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策略,承担智能网联汽车供应商的角色;2025年,华为发布了HUAWEI ADS 4和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技术的车型越来越多。
在华为的“朋友圈”中,深蓝汽车也是其中之一。本届车展,深蓝与华为车BU联合发布了深蓝S09,该车型将搭载鸿蒙座舱,并计划在今年二季度升级至华为乾崑智驾ADS 4。阿维塔也带来了和华为联合打造、联合上市的第四款战略车型——阿维塔06,上市48小时大定订单即突破12536台,刷新了阿维塔新车订单纪录。
智驾的落地,需要体系化能力的加持。端到端大模型的突破,使得智能驾驶技术有了突破性进步,但要处理的数据量显著提升,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首席执行官)汤道生表示,腾讯云为车企提供了全链路的解决方案,在强大的算力调度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一张卡的效能,混合算力集群利用率可达98.4%。
智驾公司也在不断升级进化。四维图新CEO程鹏表示,已经在产品上将同业公司遇到问题纳入经验库。比如,针对临时施工改道的场景,推出了低成本的安全解决方案,通过车端感知上传—交管平台预警—警报分发附近车辆的场景,从而降低事故概率。
未来在何处
飞行汽车,成为本届车展的一大亮点。
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飞行汽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飞行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具备在地面上作为汽车行驶,在空中作为飞行器飞行的双重功能。目前,车企正以项目自研或投资入股的形式进入这一新赛道。

上汽连续八年汽车出口第一、连续三年海外年销量超100万辆,欧洲发达国家销量占比达25%。在上海车展上,上汽发布最新的全球化战略,强调实现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利用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先发优势,助力中国智造构建全球版图。
据中汽协相关数据,2025年1月-3月,中国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中国汽车出口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近期中欧之间就电动车关税问题重启谈判,带来积极信号。如果能达成协议,例如通过设定最低售价换取降低关税,不仅能保障中国车企的盈利,还能避免无序价格战。从长远来说,也有助于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建立高端品牌形象,类似于德国、日本品牌曾经的转型过程。
中国车企也带动了一批中国供应商的国际化进程。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当中,有一大群中国的新兴的供应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成为最新的核心技术引领者。
4月23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车展现场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把握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练好内功、做强主业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好发挥汽车产业在扩投资、促消费方面的带动作用,为上海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变革成为常态,唯有掌握核心之力,方能定义潮水方向。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世界正在看见未来出行的答案。

责编 | 张生婷
题图 | 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