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头最近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一辆公交车的车身上,密密麻麻地印着: "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 "广州很热!热就要多冲凉!冲凉当然用「浅香」「浅香」啦!"
一串看似在发疯的文案,却在短短几天内席卷了整个广东。从珠三角的繁华都市到粤东粤西的小城镇,这辆"弹幕公交"迅速占领了广东人的社交媒体,登上广东各地的抖音热榜。
其实这是广东本土品牌浅香打造的一辆“弹幕公交”。但有趣的是,为什么这种“简单粗暴”的广告,却能在广东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
答案就藏在广东人的文化基因里。这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地方,广东人似乎天生对华而不实的东西“过敏”。在广东,一双人字拖可以走遍天下,一件背心可以穿一整个夏天。广东人的消费逻辑异常直白,解决问题比讲故事重要,性价比比品牌故事重要。比起为品牌的情怀买单,广东人更愿意用脚投票选择真正好用的产品。
浅香的"热热热"文案,恰恰击中了这种消费心理。连续的"热"字不是文案技巧,而是情境还原。它把广东人在酷暑中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冲凉"这个地道的粤语词汇,瞬间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在广东,"一天三次澡"不是矫情,而是生活常态。当消费者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时,看到这样的广告语,产生的不是被推销的反感,而是被理解的感动。
而选择公交车作为传播载体,是对消费场景的深度洞察。每一个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有过在公交站台被烈日炙烤的“痛苦”记忆。那种热浪扑面、汗如雨下的绝望感,是广东人夏日生活的共同体验。当一辆印着"热热热热热"的公交车驶过时,这种共同记忆被瞬间激活。
这不再是普通的广告展示,而是一次情感共振。消费者在这个特定场景下看到这条信息,首先感受到的是品牌对自身处境的精准理解,然后才会关注产品本身。这种情感认同一旦建立,购买决策就变得自然而然。
更重要的是,这种传播方式自带社交属性。乘客看到这辆特殊的公交车,很难不掏出手机记录这个有趣的瞬间。于是形成了完整的传播闭环:线下遭遇→情感触动→社交分享→网络传播。这种用户自发的内容生产,往往比品牌投入巨资的广告更具说服力。
"弹幕公交"并非浅香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浅香深耕本土市场战略的新体现。回顾这个品牌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本土化传播脉络。
今年春节期间,浅香推出了"买浅香送活鸡"的营销活动,一辆满载活鸡的货车在广东各地巡游。这个创意放在其他地区可能显得土气十足,但在广东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话题效应。原因在于浅香精准把握了广东"无鸡不成宴"的饮食文化传统,将品牌传播与本土文化符号巧妙结合。
在线下互动中,浅香构建了多场景的品牌体验。从高校到体育赛事,从暨大、广外的校园活动,到汕头马拉松、广州100越野赛等大型赛事,浅香通过丰富的线下互动建立品牌认知度。这种策略特别契合Z世代群体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愿意通过实际体验来认识品牌,而不是被动接受广告灌输。
在国际化展示方面,浅香也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巴黎奥运期间,品牌与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合作,推出《来自广东的礼物》栏目。通过邀请广绣非遗传承人唐晓玲定制"有浅香自Canton来"礼盒,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品结合,在海外展示了广东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借此在海外打开品牌的知名度。
为避开传统洗护用品的激烈竞争,浅香还选择从文化差异化入手打造产品优势。"茶醒醒"系列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代表。青柠单丛、丹桂龙井、玫瑰普洱等产品,将广东深厚的茶文化传统与现代香氛概念有机融合。这不仅是产品的功能创新,更是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表达。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洗护用品,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而此次"弹幕公交"主推的"微醺瓶"荔枝香氛,同样体现了这种文化传播思路。荔枝作为夏季岭南特色,既有季节性的传播时机,又有地域性的文化共鸣。通过持续挖掘和放大广东本土文化特色,浅香逐步建立了独特的品牌资产。这种文化资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它需要品牌对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长期积累。
浅香的"弹幕公交"之所以能够征服广东,本质上不是创意技巧的胜利,而是态度选择的成功。
在这个人人都想做"高端品牌"的时代,浅香选择了一条看似"低端"实则聪明的路径——不装腔作势,不故作高深,就用直白的方式说出消费者的心声。这种选择背后,其实是对品牌本质的重新理解:品牌的价值不在于多么遥不可及,而在于多么贴近生活。
更重要的是,浅香证明了本土化深耕的巨大潜力。当大多数品牌还在追求"全国化"甚至"国际化"时,浅香却在一个区域市场里挖得越来越深。它用广东话说广东事,用广东人的方式解决广东人的问题。这种专注不是局限,而是壁垒——因为真正的本土化,外来者学不会,也抢不走。
一辆公交车,一句"热热热",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当下品牌营销最深刻的提醒:与其费尽心思去"教育"消费者,不如先学会倾听他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在需要什么。而这份倾听的能力,或许才是品牌在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