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伟泽 香港报道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彼时,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这位日后被誉为“海产大王”的商业巨擘,正面临着一个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抉择:如何突破香港水域的限制,确保集团庞大渔业帝国的稳定货源?
“去内地!”这个大胆的念头,在当时无数观望者眼中,无异于一场冒险。然而,正是蔡冠深这份超乎常人的远见与魄力,开启了新华集团与中国内地长达数十年的深度融合之路。从珠海湾仔公社的“补偿贸易”到“包产到户”的创新实践,从香港社会动荡中的逆势加码,再到如今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并船出海”,蔡冠深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
摸着石头过河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彼时,新华集团作为香港和澳门最大的船队之一,面临着货源不稳定的挑战。蔡冠深敏锐地捕捉到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决定在珠海投资建设船队。他回忆道,当时香港水域狭小,渔船一出海就进入了内地水域,为了合法捕鱼和稳定货源,与内地合作势在必行。
然而,由于当时内地法律的限制,船队无法由港方直接拥有。为此,蔡冠深创造性地提出了“补偿贸易”模式,即由新华集团提供资金,内地渔民组建船队进行生产,再用渔获偿还投资。
在1979年,新华集团一共向该项目投资了4000万-5000万元用以组建船队,这笔投资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除了投入的资金巨大,这一模式在当时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为后来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补偿贸易”的模式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船队所有权交付给了湾仔公社,但对渔民来说,分配上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渔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也就极大地影响了新华集团的货源。
下了重注的新华集团急需找到解决方案,而调动渔民的积极性成了蔡冠深要解决的首要任务。面对这一挑战,蔡冠深与公社书记深入探讨,最终引入了“包产到户”的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不知如何着手,只能遇到问题就创造新模式解决,在摸索中前行。”蔡冠深表示。
包产到户的模式很快就见到了成效。蔡冠深提到,改革开放之后不到三五年,亲眼看到沿海一些地方盖起了小洋房,农民、渔民富裕起来,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实实在在的受惠者。
逆势坚守
1984年,香港社会出现动荡,许多企业和人才选择移民。然而,蔡冠深却决定——继续留在香港,并加码投资。他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当竞争对手纷纷离去时,正是行业龙头企业抓住机遇、主导市场的最佳时机。新华集团不仅没有撤离,更是在香港屯门投资建设了当时最大的私人码头和工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海产行业的“海产大王”地位。
“当时很多企业的高管都移民离开了,如果当时我们也走的话,香港上千个员工怎么办?我需要对他们负责。同时,我们在内地展业时的经历也为我们增添了信心,让我决定留在香港。”蔡冠深表示。
蔡冠深表示,对香港和国家始终抱有信心,是新华集团能够逆势而上、奠定今日影响力的关键。他回忆道,当时有个大型冷库公开招标,全香港只有新华集团一家投标。积极投标正是源自对国家改革开放的信心。这个大型冷库也成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和东南亚渔民海产加工转口的重要基地 。
粤港并船出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将区域内低附加值企业转移出去,再把高附加值的企业尤其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进来。
新华集团也紧跟时代步伐,从水产养殖业、房地产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向科技、传媒文化、文旅医疗大健康等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型。蔡冠深强调,新华集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以适应时代变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蔡冠深表示,新华集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合作经验丰富,正积极协助大湾区企业“共同出海”,走进东盟十国和中东等海外市场寻找商机,同时推动“品牌出海”,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是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之一。作为香港中华总商会的会长,蔡冠深强调,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优势互补。内地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实力雄厚,而香港则在金融、商贸、创科、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优势。他形象地将这种合作模式概括为“广东制造,香港服务”,两者“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香港作为国际融资平台,可以帮助大湾区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同时也将大湾区的优秀企业和产品带向全球。
调动生产积极性
《21世纪》:你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已进入内地市场展业,并通过补偿贸易模式在珠海开展海产合作。请问当时是基于何种判断,以及怎样的契机促使进入内地市场?
蔡冠深:新华集团自1979年开始便已着手在内地进行投资布局。选择珠海作为展业起点,主要基于以下考量:当时,我们集团的船队规模在香港位居前列,但是其主要作业海域因邻近珠海而受限。为规避作业限制并确保船队合法捕捞,我们决定在珠海投资建设船队。首个船队落户于原湾仔公社,也就是现在的珠海湾仔街道。
《21世纪》:当时为何会选择补偿贸易这一创新模式进行合作?
蔡冠深: 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规则。新华集团作为首批在内地投入巨资建设船队的企业,面临着由于两地法律差异而无法直接拥有船队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创性地提出了“补偿贸易”模式,即由我方提供资金,协助内地渔民组建船队并开展生产,渔民则以其生产的渔获抵偿我方投资。这就是我方当时提出的应对策略——补偿贸易,简单来说,是以货物来偿还投资。
《21世纪》: 在推行补偿贸易模式的过程中,曾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蔡冠深:补偿贸易作为一项全新尝试,在当时很多规则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当时公社仍然以平均主义作为分配的原则,因此很多渔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碰到刮风下雨就不愿出海工作。
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与当地公社书记协商,创新性地引入了“包产到户”模式,将船队承包给渔民运营。这一模式实施后,渔民将船只视为己有,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 此举不仅确保了我们能够得到稳定的货源供给,更显著改善了渔民的生活水平。不到三四年,渔民就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抓住改革开放历史机遇
《21世纪》: 1979年你在内地投资四五千万人民币,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额资金。请问做出如此大规模投资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蔡冠深:当时决定投入大量资金,主要基于两点战略考量。首先,是为了确保集团拥有稳定的海产货源;其次,我们坚信改革开放蕴含巨大机遇,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契机。
《21世纪》: 1984年香港社会出现动荡。然而,新华却选择留守并加码投资,是出于何种考虑?
蔡冠深:因为我们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1984年,新华集团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庞大,集团在香港、澳门乃至海外均设有众多工厂。若集团选择撤离香港,会直接影响上千名员工的生计。
此外,当时众多企业离港,市场竞争者减少,这为我们提供了主导行业的机遇。因此1984年,我们不仅未撤离,反而在香港屯门投资兴建了当时最大的私人码头和工厂,奠定了新华集团在香港“海产大王”的地位。
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对香港和内地发展的坚定信心。我们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时,坚定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在1984年,我们同样有信心留港发展。
《21世纪》:从你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之后这几十年中,广东的发展状况如何,如何评价?
蔡冠深:过去几十年,我们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局面如同白纸一张,社会各方面都缺乏经验,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遇到困难则协商解决方案。我认为,政策的变化至关重要。改革开放政策坚守的正是“开放再开放”、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而这也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变革方向。广东早期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但在这几十年间,我清晰地看到,各种规章制度正不断完善,广东在不断进步。
“引进来、走出去”
《21世纪》: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程中,新华集团是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的?
蔡冠深:中国科技改革四十余年来,新华集团始终积极与时俱进。当前,我们正紧密围绕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战略重点从传统水产养殖及房地产等领域,转向创新科技及文化传媒等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重要的战略支撑。而新华集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早有部署,集团可以帮助大湾区的企业“走出去”,同时也能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企业引进来。
《21世纪》: 在高新科技领域,新华集团有哪些具体的投资部署?
蔡冠深:在高新科技领域,我们在广州南沙设立了一个占地逾6000平方米的新华港澳国际青年创新中心,汇聚了40多家创新企业,致力于培养青年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将内地的创新中心与海外的创新中心连接起来,将海内外年轻的创业者连接起来,这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21世纪》:你认为当前大湾区还存在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蔡冠深:“企业不出海,就出局”,只有“出海”才能开创新局面。因此,新华集团正积极协助大湾区企业“共同出海”,带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企业家前往东盟和中东地区寻找新的商业机遇。除了企业和产业服务“出海”,我们还致力于推动“品牌出海”,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和品牌价值,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同时也将全球优质品牌引入内地。
《21世纪》 在“共同出海”战略中,香港如何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优势互补?
蔡冠深:有一个说法是,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实力雄厚,而香港则在金融、律师以及会计师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这种“广东制造,香港服务”的结合,能够形成“并船出海”的强大合力。香港不仅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融资,也可以协助这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包括海外销售和在当地设厂生产,从而将竞争力从内地延伸至全球。
(实习生王艺之对报道亦有贡献)
策划:赵海建
记者:张伟泽
监制: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审校:强燕
设计:郑嘉琪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梁俊斌 曾静娇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