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村庄名称由来读山东省荣成市历史文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5:02:00    

#奋进新山东#​#山东加速度#​#荣成身边事#​#荣成#​#荣成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一、烽烟里的海防记忆

在荣成蜿蜒的海岸线上,许多村名至今回荡着金戈铁马之声。


宁津所村(今宁津街道)得名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为抵御倭寇,在此设“守御千户所”,取“海疆宁靖”之意。如今村口残存的拴马石,仍能让人想见当年战马嘶鸣的场景。


往东十里的 东墩村,一座明代烟墩矗立村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抗倭将士在此点燃狼烟,村名由此定格。村民刘氏族谱中记载:“始祖择墩而居,警烽火,护乡邻”。


更北的 马栏耩村,则是另一幅画面。明军在此建栏养马,成群的战马踏出深谷,“耩”字在荣立方言中特指丘陵谷地。村中老人指着一块斑驳的拴马石说:“瞧,这就是当年宁津所骑兵用过的!”


这些以 卫、所、墩、寨 命名的村落,像一串珍珠缀在荣成海岸。史载明代荣成设2卫(成山卫、靖海卫)、2所(寻山所、宁津所)、48处烟墩,如今28%的村名仍带着军事烙印。


二、山海间的生存智慧

荣成先民对土地的认知,凝练在村名的字眼里。

走进前荫子夼村(荫子镇),但见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夼’就是山坳子”,83岁的村民老张蹲在地头比划,“三面挡风,一面见阳,种啥长啥!”这类带“夼”的村落占荣成总量15%,如雨夼(多雨谷地)、马草夼(牧草丰茂),皆是先民择谷而居的见证。


靠近海湾的 史家泊村(虎山镇),则诉说着另一种智慧。“泊”指船靠岸的水滨,渔民白天出海,傍晚归泊。村碑记载:“清初史姓泊舟定居,鱼盐为业”。

类似的大泊子、小泊子 等村名,标记着23处滨水平原聚落。


最特别的是带“疃”的村落。大疃村(大疃镇)的汤姓族谱记载:“明初迁此垦荒,名‘汤家疃’”。“疃”字本指野兽踏出的荒地,后引申为新垦聚居点。这类村名记录着移民开荒的艰辛,全市54个带“疃”村落中,42个由明代外地移民建立。


三、古名中的千年回响

有些村名穿越时空,承载着更古老的记忆。

埠柳镇不夜村 的田野里,常能挖出汉代瓦当。村口石碑刻着《汉书·地理志》原文:“东莱郡有不夜县”。村民老孙讲起祖辈传说:“老古人看见半夜出太阳,就叫‘不夜’!”考古证实此处为西汉县城遗址,1985年出土的半两钱,静静躺在荣成博物馆展柜中。


三十里外的留村 (宁津街道),8座元代石墓卧在麦田间。程氏祠堂碑文记载:“至大三年(1310年),程元泰率族定居,取永留之意名村”。

那些陀螺状石墓,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墓石上“文登县第七都”的刻字,诉说着700年前的行政区划。


更耐人寻味的是 渠隔村 的来历。村中元代墓志铭(1293年)记载:“程氏三支分居沟渠两侧,故名渠隔”。一条水沟划分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宗族分支的印记。


四、姓氏背后的拓荒史

“进了荣成地,姓氏当村名”——这句俚语道出42%村庄的命名逻辑。

崖头街道道南于家村,清代驿道图清晰标注“官道南于氏聚落”。康熙年间,于姓兄弟从文登迁此,以贩盐为生,因临官道得名。

类似的 楚家庄、郭家庄 等,皆以首居族姓+地貌命名。


有些村名藏着迁徙密码。东岛刘家村 (王连街道)的刘姓族谱记载:“万历九年自云南迁此,择岛东荒地垦殖”。

而寻山街道青安屯 的“屯”字,则指向明初军屯制度——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在此设屯田点,取“青野安宁”之愿。


五、沧海桑田的印记

近代的雅化更名,折射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夏庄镇三炉村 的故事尤为典型。清末该村有三座炼铁炉,1909年乡绅提议更名:“炉火粗粝,不如取‘传语四方’的‘胪’字雅致!”遂改名 三胪村。村委档案室保存着当年的更名文书,毛笔小楷工整写着:“化俗为雅,教化之本”。


同样因谐音更名的还有 人和镇。此地原名沙口,因沙质河口得名。1930年乡民共议:“沙口贫瘠,不如取‘人和百业兴’!”


结语:刻在大地上的记忆

行走荣成,803个村名就是803部微缩史:

军事基因 凝在“卫所墩寨”里,见证六百年前的海防风云;

生存智慧 藏在“夼泊疃庄”中,记录先民与山海共生的巧思;

宗族血脉 烙在姓氏村落间,诉说移民拓荒的坚韧;

雅俗变迁 写在更名文书上,折射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