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这样一座独属于广东英烈的凯旋门,而它竟然还与一千多公里之外发生的淞沪抗日有关,这就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
走在先烈中路和水荫路的交汇点,你的目光很难不被这座巍峨雄壮的凯旋门吸引。这座始建于1993年的仿罗马式凯旋门,,高13.4米,宽 11米,厚 3.7米,以花岗石砌筑的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中间是一个圆拱门,面向先烈中路的门楼上端镌刻着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另一面则镌刻着“碧血丹心”,上款是“民国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题”,曾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的大门。如今,它矗立在现代化都市的繁华车流中,无声诉说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悲壮往事。
因为电影《八佰》,很多人知道了淞沪会战,也记住了四行仓库八百勇士。但其实在历史上,上海总共发生过两次与抗日有关的战役,还有一次就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正是这一次战斗,让由粤军将士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名扬四海。
报国心切,积极备战
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九路军由陈铭枢担任领袖,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其中总指挥蒋光鼐来自广东东莞,军长蔡廷锴来自广东罗定。

蔡廷锴(右一)在前线指挥作战。提供: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进攻上海闸北。此时的十九路军面对要不要出兵的争议,蒋蔡二人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当即率领麾下部队组织抵抗。
其实,当时的十九路军将士们早已求战若渴。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就在军长蔡廷锴的号召下积极备战,时刻准备北上抗日。在一次会议上,蔡廷锴慷慨表态,抗日救亡人人有责,他愿意亲自带兵去东北支援抗日,不愿意随他北上的部队可以自行返回中央,他的号召当即得到了与会将士的热烈响应。
经过精心挑选,最终组建了一支由6000名志愿官兵组成的“西南国民义勇军”,由蔡廷锴担任总指挥,积极准备御寒衣帽,计划于次年1月正式出征。然而,就在“西南国民义勇军”积极备战之际,“一·二八事变”爆发了。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以广东将士为主的十九路军战士们早已在漫长的革命淬炼中,将报国救亡看得高于一切。面对民族危亡,第十九路军全体官兵深感痛心,他们反对内战,渴望抵抗外侮。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1932年1月28日,面对日军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第十九路军毅然决然加入淞沪抗战。蒋光鼐与蔡廷锴第一时间派遣第六十师和第六十一师赴上海,第七十八师全体投入战场,不久后张治中指挥的第五军也投入战斗。
孤立无援,艰难鏖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十九路军调防上海,陈铭枢任京沪卫戍司令。同时蒋介石受压下野,南京政府由广东派系主持。
此时日本政府为了掩饰其对伪满政府的扶持,转移国际社会上对其的不利舆论,并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从1932年1月开始,不断在上海增加兵力、制造摩擦事件。同年1月28号,进攻驻守上海闸北吴淞一带的中国军队,制造“一•二八事变”,进而引发“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夕,国民党将领何应钦得知第十九路军将领欲在上海抵抗日本,曾下令第十九路军换防离开以避免开战。1月28日,日本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上海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组织救护队和义勇军,积极支援第19路军抗战。
1932年那33天里,三万粤军依托简陋的街巷工事,在上海的闸北、江湾、吴淞等地艰难鏖战。天寒地冻中,他们身着单衣,器械老旧,缺少支援,却硬生生抵挡住了9万装备精良的日军潮水般的攻势,甚至逼使日军数易主帅,粉碎了日军“十二小时”拿下上海的狂妄,更撑起了海内外抵抗侵略的信心。

十九路军将士在淞沪前线。提供: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
这一战,十九路军115名军官和超过4300名士兵牺牲。陵园中的题名碑上镌刻着其中1983位岭南将士的名字。他们筑起的血肉长城,深刻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更铸就了广东英魂。他们的英勇抵抗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最终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中日双方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令人唏嘘的是,第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充分肯定。蒋介石等人在“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战略指导下,认为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违令”行事,于是在1932年5月将他们调往福建,十九路军将士再次被迫投入到内战之中。
临近清明,走在陵园中,似乎仍能听到历史时空中十九路军将士那不屈的呐喊。十九路军的事迹,也成为一个时代中无数爱国志士的缩影。
英魂永在,热血长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临近清明,许多市民自发地开始寻访历史、吊唁先辈。
你可能想不到,在今天的广东,整整有350余座烈士纪念设施,它们都如同陵园中十九路军的纪念碑一样,矗立在岭南大地上,无声诉说着先烈们的事迹。
如今,它们有的掩藏在闹市之中,不太起眼;有的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再对外开放;有的随着年岁日久,渐渐湮没无闻。但它们,一直在。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藏于闹市,毫不起眼。南都、N视频记者 魏雄锋摄
广东的底色是红色,那不仅是岭南富饶的红土地,更是代代广东先烈们不息的热血。正如十九路军凯旋门上的题字,碧血丹心,亘古不变。
文字:龙飞
图片:魏雄锋 徐杰
海报:罗锐
编辑:姚天明
鸣谢:(排名不分先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