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沛雯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传承好中医药文化,不仅关乎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深刻认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维度看,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已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提出“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核心概念。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规范。明代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的《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则,集古代药物学研究之大成。这些经典著作与实践成果,凝聚着先辈们与疾病斗争的智慧,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防治体系。传承中医药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
从现实意义来讲,传承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各系统的相互关联,“辨证论治”追求个性化诊疗方案,这些理念在慢性病防治、亚健康调理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随着人们健康观念从“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转变,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凭借其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等特点,为现代健康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从国际影响来看,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中医药走向海外,中医药已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传承好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加强文化交流融合,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多措并举传承好中医药文化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夯实传承基础。传承中医药文化,教育是重要途径。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将中医药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色教材。例如,编写图文并茂的中医药启蒙读物,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介绍中药知识、中医典故;在校园内开辟“百草园”,组织学生种植常见中药材,了解其生长特性和药用价值;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知识竞赛、香囊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在高等教育领域,要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加大《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比重,开设中医哲学、中医文化史等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院校教育+临床跟诊+师承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安排学生跟随名老中医临床见习,学习辨证施治和诊疗经验,同时完善师承制度,建立“导师—学徒”结对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师承项目,确保传统中医技艺和学术思想得以传承。此外,还应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为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推动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活力。创新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深度分析,挖掘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价值。例如,通过数据建模和算法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中药方剂,为新药研发提供线索。其次,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在健康养生领域,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在文化创意领域,将中医药元素融入影视、动漫等作品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同时,鼓励中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模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平台,实现诊疗、购药、养生指导等服务的便捷化。再次,还要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多元化传播矩阵。制作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中医药科普短视频;开发中医药文化主题的VR、AR应用程序,让用户沉浸式体验经络运行、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通过这些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传播版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标准制定,推动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和中药产品纳入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典标准。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海外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开展中医诊疗、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让当地民众亲身感受中医药的疗效。支持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推动中药产品国际化。同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翻译推广《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举办国际巡展、世界中医药大会等活动,搭建高层次国际交流平台,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