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命题,而是具体的实践。当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精神力量的战略性地位愈发凸显。党建不仅是政治保障,更是文明基因的编码器。要打破“就党建抓党建”的惯性思维,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文明塑造力。
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部分单位将理论学习简化为打卡签到,把思想武装异化为台账数据,这种“物理叠加”难以产生“化学反应”。真正的思想引领应当像阳光穿透棱镜,在分解中实现光谱融合。基层党组织要成为折射真理光芒的多棱镜,用“支部微党课”解构宏大叙事,以“党员中心户”辐射价值共识,让党的创新理论照进柴米油盐。
传统工作模式中,文明创建常陷入“宣传部单打独斗”的困境。新时代需要构建“党委握指成拳—支部神经末梢—党员细胞激活”的三级传导体系。北京某街道将“最美院落”评选纳入党员积分管理,苏州工业园用“红色管家”撬动社区公约重构,都是组织力转化为文明公约数的例证。关键要打破部门壁垒,让文明建设成为各级党组织的必答题而非附加题。
形式主义是精神文明的腐蚀剂。检查评比过多反而催生“迎检文化”,志愿服务积分化容易异化为“打卡慈善”。要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评价体系,用“群众笑脸指数”替代材料厚度指标。成都推行的“文明行为银行”存储真实善举,深圳“隐形冠军”企业评选关注精神成长轨迹,这些探索表明,唯有祛除功利性外壳,才能释放文明的内生动力。
当算法推荐塑造认知范式,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代际挑战。浙江“红色e家”平台用互动游戏解码核心价值观,上海“长者数字课堂”帮助银发族跨越智能鸿沟。这启示我们,党建信息化不是简单移植线下流程,而要构建符合数字原住民认知特点的价值传递新通道。键盘上的正能量,同样需要组织体系的算力支撑。
精神文明建设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工程。党建提供的不仅是方向指引,更是方法创新。在治理精度与精神高度之间,在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之间,需要更多制度化的衔接设计。当每个党支部都成为文明孵化器,每名党员化作价值传导器,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最深厚的文化底盘。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接力长跑。答案写在田间地头的实践里,刻在百姓心中的认同里。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严江珂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