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勇挑大梁”在一线|被誉为“牛奶芯片”的苜蓿,在滨海盐碱地种植成功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07:44:00    

“这就是我刚刚给大家介绍的苜蓿草,别瞧它们不起眼,用处大着呢。”仇广洲顺手揪下一片叶子,拿在手里向众人展示。

这是7月18日,记者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采访时发生的一幕。当天,仇广洲所在的智元百草(盐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采访中的一站。座谈环节结束后,这位企业负责人坚持要带大家到田里实地看看。

“你们瞧,这一片就是刚刚收割过的,但很快就会再长出来。”站在林间田头,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成片绿油油的叶片在烈日下挺立着。“苜蓿草的再生能力极强,每亩产量约3—5吨,相当于6亩玉米的粗蛋白含量,能显著提升禽畜重量和肉蛋奶品质,国内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现在基地生产的牧草,可以说是供不应求。”盛夏的野外,蝉鸣混着他兴奋的讲解声,一番“科普”后,记者一行得知,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苜蓿草基地,在一年半前,竟还是大片闲置的盐碱地。

“其实,在确定项目之初,我们也没想到会到盐碱地上来种牧草。”仇广洲说,2023年末,项目进入推进阶段,他们却还在为寻找合适的大规模非粮用地发愁。一次返回盐城老家的途中,他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能利用苜蓿草的耐盐碱特性,到盐碱地上去种植呢?”要知道,优质苜蓿又被业界称为“牛奶芯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却因种源、种植和加工等关键环节原因,主要依赖于进口。利用滨海盐碱地开展大规模种植,不仅能为破解苜蓿进口依赖的突围出一份力,还能改良和利用盐碱地,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岂不是一举多得?

一次无意的交谈中,大丰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获悉这支人才团队正在为耐盐牧草技术物色合适落地区域的消息,便立即牵线搭桥,积极为团队协调各方要素资源,并指导团队成功获得盐城市“黄海明珠领军人才”创业项目支持。“大丰区良好的资源禀赋、优渥的人才政策,为企业推动耐盐牧草品种和滨海盐碱地修复等关键技术落地、加速与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快速获得耐盐牧草多物种种植模式等专利技术提供了极大帮助。”回顾创业之初的不容易,仇广洲总忍不住提到此事。

实际上,盐城作为高温多湿区,在此大规模种植生产优质牧草并非易事。为了克服试种期遇到的重重难题,盐城市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积极发挥产学研桥梁作用,帮助企业对接并联合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滨海盐碱地)重点实验室专家,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最终通过“返盐隔断材料+耐盐植物”组合技术,构建起耐盐牧草多物种种植模式。得益于当地在政策支持、科技投入、产业协同上打出的“组合拳”,企业成立仅一年半时间内,就已掌握优质苜蓿半干青贮品质提升,优质苜蓿干草防霉品质稳定,牧草、稻草、玉米等青贮品质改善等核心技术。

“实践证明,种植耐盐苜蓿结合种养循环,既可以为滨海盐碱地降‘盐值’,又能助力经济发展,潜力无限。”仇广洲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项目进展出色,实现亩产5吨牧草,完成开票销售1000多万元,下半年订单更是早早排满。当下,急需建起智慧中心,并在年内将盐城基地规模从5000亩扩至8000亩。”他说,未来,企业还将借助“智慧化种植技术+规模化盐碱改良”模式,形成完善的种养循环产业链,预计带动盐城畜牧业年增收超亿元,提升盐碱地碳汇能力,为江苏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治理打造新样本。

接近中午,仇广洲满脸歉意地跟众人道别,称下午有省级创新项目路演,得立刻赶去南京。“我带去的是正在实践推进的‘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与智慧牧草产业化’项目,希望能够为国产优质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接更多创新要素和机遇。”说罢他摆摆手转身上车,从田头奔向路演现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