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刘楚昕新书《泥潭》签售会在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现场举行。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 供图
38天,刘楚昕从一个新人作家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流量作家。7月4日,再次回到人们视野的刘楚昕让很多读者甚至作家、出版人都直呼,“想到他会火,但没想到会这么火!”
38天前,那个颁奖典礼的舞台搭建在群峰环绕的漓江之畔,漓江文学奖评委会主任余华路过采访区被问到最大的感受和期待是什么,余华望了望天空笑着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今天不要下雨,颁奖仪式能顺利举行。”
天公作美,雨滴时断时续,刘楚昕上台领奖,发表了那段令人泪目的获奖感言。而从这以后,刘楚昕就成为了很多人对漓江文学奖最大的印象,他的作品《泥潭》就成为了读者们最大的期待……
公众对于他的了解,好似清晰,又好似很片段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还是“获奖感言火爆全网的那个作家”。
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想要补全对刘楚昕的认识。
当一切都在往更加火热的势头上冒进时,5月31日,刘楚昕发布了一封致谢信称:“请允许我暂时沉默,待新书上市时,书页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最诚挚的答复。”
这个将生活淬炼成传奇的年轻作家,勾起了大众最大的好奇,而陪他一路走来,置身这场现象级事件中心区的漓江出版社,同样是不能被忽视的一环。
回应网络恶评,自嘲“实力配不上流量”
7月4日,刘楚昕再次回归大众视野,等待了一个多月,情绪被完全点燃的关注者们,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他的新书《泥潭》问世了。
那个网友印象里儒雅、深情的年轻作家,在万众期待中现身首发式。闪光灯闪电般对着他闪烁,身着休闲装的刘楚昕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想到这么多人,早知道我就穿得正式点了”。
“每次读者找我签名,我心里都非常焦虑,在我的价值观里,一个人的名气如果大于他的实力,这个人是华而不实的。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就是一个文学路上的初学者。”从7月4日的新书首发式,到7月5日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上的签售活动,站在挤爆现场的读者面前拿起话筒的第一时间,刘楚昕都是这样开场的。
流量面前,刘楚昕一直保持着谦卑。
“他视频火爆的当晚我给他打了电话,我说你现在是不是很紧张?他说,对,我现在很焦虑。他还老跟我开玩笑说自己‘德不配位’,认为跟他的作品相比流量太大了。”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回忆这一场景的谢青芸,是《泥潭》的责任编辑。谢青芸是第一个收到刘楚昕投稿并阅读其作品的人。来稿的300多件长篇小说她全浏览了一遍,除了感觉到确实很喜欢这个作品外,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都从未预想过。
谁也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刘楚昕便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文学写作者变成了一个流量作家。流量给他带来了一些焦虑,但对于漓江文学奖他始终心存感激:“对于文学新人,就应该有一夜成名的机会。”
面对网络上“消费女友”等恶评,刘楚昕大方回应,临上场前还没有完全想好要说些什么。“可能被压抑得太久,我就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想公开场合说一下。这个事件我觉得它的结果是对的,只是它的过程是意料之外的。”
担心流量反噬,出版社紧急作调整
20年投稿石沉大海,一通电话拨动了命运的齿轮。
“我还记得我那天下午给他打电话,我说刘老师你好,他说你是谁?我说你还记得你投了一个稿子吗?然后他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可能他投了太多次稿,都没有结果,但是突然漓江出版社给了他回音,他就一下子看到了一些希望,觉得好像有戏了。”谢青芸说。
为了不辜负读者的巨大期待,漓江出版社编辑团队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泥潭》的出版,用漓江出版社社长梁志的话说,这是“漓江速度”。
谢青芸透露,她们是顶着巨大压力完成的。
“这种热度下,哪怕他写出了一部《百年孤独》也会有很多人批评他。”对于作品出版后反响如何,谢青芸担忧过,但也很快找到了“求稳”的对策。
巨大的流量面前,刘楚昕本人并没有产生借此炒作的念头,反而觉得流量对自己来说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出于对这位文学新人的保护,谢青芸一直和刘楚昕站在一起,她告诉刘楚昕,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现在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把稿子改好。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之后那封刘楚昕的感谢信。
现在读者能看到的《泥潭》和刘楚昕获奖时的《泥潭》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
视频发酵后,考虑到图书的普及性,编辑团队立刻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较大修改,简化了一些艰深的表达,调整了一些现代派的写法。
大量读者来信还是潮水般涌来,有些读者会拿非常细小的词句出来与编辑探讨。谢青芸说,近年来从没有哪部作品受到过这样的关注,但这总归是一件好事。
面对网上的声音,刘楚昕也越来越从容:“有网友说我小说开头有点像某些名家的某篇作品,其实我真没看过这些小说,但也说明可能我的笔力有点触及成熟的门槛了,有这种评价,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我的小说的这个题材比较少有人写,以这种现代派的手法去写历史的也比较少,既然我占据一个独特的站位,就已经满足了。”刘楚昕说。
从一个突破口,激发出大众对文学的热情
面对一个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作家,读者不知道刘楚昕的作品风格是什么样,更不知道《泥潭》到底写了怎么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双盲”的状态下,网上预订量就达到了40万册,创造了近年来中国文艺出版的一个奇迹。
“‘出圈’让市场更大了,有更多作者参与进来,出版社也能够去挖掘更多作者,同时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去阅读严肃文学,这个结果肯定是好的。”刘楚昕口中这个“好的结果”,在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的签售活动现场,呈现出壮观的表现形式:偌大的展场内,等待签售的读者排起长龙,队伍围绕展场内距离最长的路径折叠了数次,望不到队尾。
排在签售队尾的向女士饶有兴致地等待着:“我是从抖音上认识刘楚昕的,作家有热度是好事,能卖得出去书,才有动力继续写作。买书就是一种支持,流量作家我也愿意为他买单。”
“我一直认为刘楚昕备受关注,是因为他唤起了人们对爱情的共鸣,对生命的体验。但是我始终认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唤起了人们对文学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漓江文学奖的‘出圈’使得文学出版和漓江出版社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希望漓江出版社在这次巨大流量的鼓励下,不要忘记出版的初心。
“我和大家一样,第一次认识刘楚昕,就是在一个月之前的漓江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回忆起颁奖典礼那天,卢培钊还历历在目。
“对于刘楚昕的‘出圈’,我们之前没有任何的设计。这不是一种模式,只是偶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把大众对文学的热情激发了出来。”梁志认为,广大读者会把对文学的情怀寄托在对某一作家作品的关注上,出版社和作家需要关注读者的情绪诉求,从这些研究上找机会和突破。
“出版是长期主义,要把时间轴拉长,把事情做好,积淀充分了,自然有一天,还会有一个新的火爆的事件出来。”梁志说。
从视频火爆传播,到引起公众对文学、对写作的强烈关注,再到社会各界共同完成了一场文学的守候,这个或许无法再复制的现象级事件里,作家、出版人、读者,每个角色都获得了一些久违的思考和难得的感受。
“那些在历史的泥潭中挣扎的小人物通过刘楚昕的书写而获得了尊严。”卢培钊说,“我们处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相信我们的故事也将被书写,带着我们的记忆奔向未来。作为出版人,我们愿意和书写者、创作者站在一起,寻找微光、托举热爱,共同书写生动、热切、充满传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