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追求“得法”的养育语文课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8:40:00    

语文课堂应当回归“得法”的本质追求。这种追求既是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核心素养培育的主动回应。所谓“得法”,是教师立足学情特征,运用科学方法构建的“教—学—评”一体化生态,是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关键能力的教学样态。

“得法”的语文课堂策略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分阶递进策略。具体方法是:素读——学生自主梳理文本脉络,标记疑问点并尝试初步解答,形成“阅读思考档案”,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研读——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效果,探讨文本结构的精妙之处,挖掘文本深层含义,提升文本品鉴能力;创读——学生进行情境写作或故事新编,将个人理解融入创意表达,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和合理性思辨,深化对文本思想深度的领悟。

二是三级提问策略。具体方法是:文本提问——学生从文本细节出发,提出诸如“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提问——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叙事视角”等问题,体会作者的构思巧妙;自我提问——引导学生将文本与自身经验联系,如“我在类似情境中会有怎样的选择”等问题,增强情感共鸣和思考深度。

三是情境代入策略。具体方法是:角色代入——通过剧本式朗读、历史场景复现,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文本情境,感悟人物情感;文化溯源——解析汉字的源流,如“诗”字的“言”“寺”结构,激活母语感知力,品鉴汉字的文化美感;灵感记录——设置数字化“灵感捕捉器”,学生随时记录感悟,定期分享交流,激发创意表达。由此批判建构,学生在体验后批判性思考文本的文化背景,建构自己的理解,品鉴文本的思想深度。

四是分层训练策略。具体方法是:基础层——解决语言规范问题,如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概括文章结构、品鉴语言的准确性;拓展层——聚焦文体特征,分析经典文本的文体标识,如探讨小说的冲突设计、散文的意境营造,学生尝试仿写;挑战层——跨学科融合,如为古诗创作数字艺术作品,融合编程与文学赏析,培养综合思维。

“得法”的语文课堂策略和方法涵盖分阶递进、三级提问、情境代入和分层训练四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从“读”到“思”再到“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与人格。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得法”的策略和方法呢?且看“得法”的养育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新增篇目《山地回忆》可以通过上面的策略,以“暖”字立骨设计三个任务。

任务一:寻“暖”之场景。

裸读感知:学生默读全文,圈画陌生词句,如“穷山恶水”“袄襟”等,标记3—5处疑问点。展示生词,学生抢答释义并造句,重点强调“严厉”“恼”“冷冷”等细节表现力,联系文中妞儿的性格。

方法:学生在阅读单上记录初始疑问,形成“阅读起点档案”。

整体感知:速读圈画“最温暖的画面”,将疑问点与温暖场景建立关联,构建“冷暖对照图”,直观呈现环境之冷与人情之暖的对比。

方法:学生默读课文,勾画体现“暖”的场景。如河边初遇、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小组汇总后板书关键词,构建“冷暖对照图”,视觉化呈现环境之冷与人情之暖的对比。

从文本层面质疑:表层——哪些具体细节构建了“暖”的场景?深层——恶劣环境为何成为“暖”的催化剂?

点拨:对比环境之“冷”与人情之“暖”,感悟“以冷衬暖”的写作手法。

批判:如果删去环境描写,“暖”的表达效果会怎样?

任务一通过积累词汇、标记疑问、构建对照图,落实“分阶递进”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践行“三级提问”方法。

任务二:品“暖”之对话。

研读课文。精读批注,分角色朗读“河边对话”,填写“人物温度计”表格,分析语言细节,体会人物性格与情感。

方法:标注对话中的“温度拐点”,如妞儿从责备到关怀的语气转变。

从作者层面质疑: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与意象选择,仿写“带刺的温暖”对话。

情境代入:模拟1942年阜平物资匮乏的背景,学生扮演角色即兴对话,体验人物情感。

方法:设置“情感温度计”,实时反馈表演中的情感张力变化。

任务二通过分角色朗读与表格分析,落实“研读课文”要求;从作者层面质疑,体现“三级提问”深度;通过情境代入,践行“情境代入”策略。

任务三:悟“暖”之深意。

对比分析:对比抗战时期与当下“温暖记忆”的异同,绘制“温暖基因图谱”,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当物质丰盈时,“暖”是否更容易被忽视?联系自我质疑:如果是我,当时会怎么做?

装置艺术设计:为“一双袜子”设计象征性装置艺术,解释创作理念与课文关联。

方法:采用设计思维五步法,即“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指导创作。

共写宣言:学生总结“暖”的内涵,汇总成班级诗歌墙。

任务三通过对比分析与深度思考,落实“批判建构”要求;通过装置艺术设计,体现“分层训练”挑战层。

“得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应成为常态。教学需要基于学情、语文学科特点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核心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基。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2版

作者:金星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