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四月暮春,东海的风也随着气温逐渐温暖柔和起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无数文学爱好者的美好幻想,而在浙江蜿蜒的海岸线,这恰恰是真实写照。
4月24日起,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全国文学名家“与时代同行”主题实践活动 正式启动,首站到访浙江舟山的嵊泗岛和花鸟岛。刘大先、王祥夫、荣荣、沈苇、钟求是、沈念、雷平阳、穆涛、弋舟等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踏上航船,感受“东海鱼仓”和“海上牧场”的人物风情。
山与海的文化交融
4月24日晚,刚刚抵达嵊泗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大先就以“从高山之巅到大海深处”为题,与嵊泗县当地文学爱好者展开对谈。
去年,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刘大川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挂职的经历入手,对北川的历史人文、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现实发展进行生动书写。
从北川山地到东海之滨。在刘大川看来,自然地理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差异,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从高山之颠到大海深处,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普遍性的内涵,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刘大先现场分享 敖彬伟/摄
探寻嵊泗历史脉络
“我们嵊泗有句话叫‘一网装两船’。渔业资源最丰富时,一网下去,两条船都装不完。这里不仅有明代抗倭的烽火,还是良渚文明向海洋延伸的最远触角……”
嵊泗县博物馆副馆长、嵊泗作协副主席周苗不久前刚刚凭借《海物惟错》获得三毛散文奖散文集实力奖。多年来,周苗深耕海洋文化研究领域,致力于海岛人文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对嵊泗的历史变迁颇为熟悉。
现场,他以“东海涛声”“渔业重镇”“靖海护渔”“渔风遗韵”“海上良渚”为脉络,娓娓道来,引得全国名家细心聆听,对嵊泗列岛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钟求是听闻郑成功率领的南明舰队在嵊泗羊山遭到了飓风袭击,损失惨重的史料后感慨道,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影响——至少是部分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淹没在历史中的许多故事,不仅令人唏嘘,更值得深刻发掘。

参观嵊泗县博物馆 敖彬伟/摄
感受渔村独特文化
随后全国名家一行先后来到东海渔村和黄沙村等嵊泗本岛渔村。
船尾画上象征“龙外甥”的海泥鳅,在船舱壁上画“足踏莲花观世音”和“龙王献鱼虾”……作为第一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海渔村独特渔民画的源头,可追溯到寓意言祥的船板画,这也是千百年来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
而漫步在黄沙村,居民干净整洁的石砌房屋赏心悦目。村口的礁石茶咖独具特色,引得作家纷纷驻足留恋。海风中,一杯咖啡与阳光相伴,偶有飞鸟在头顶掠过,诗意与生活在此逐渐融合。

感受渔村文化 敖彬伟/摄
随后,作家们登船前往有着成“青年岛”“艺术岛”“爱情岛”美誉的花鸟岛,并将继续感受当地独特的海岛文化,让文学之风吹向海的更深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