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旧书店,泛黄书页里的坚守与新生
从窑岭到麓山南,藏在街角的旧书店,探索转型新路径

“窑岭旧书店”内,顾客正在挑选旧书。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 实习生 施颖玥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 实习生 施颖玥
四月的长沙,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湘江的水汽裹着旧书页的墨香,从街头巷尾的深处漫上来。书本会变旧,时代在更迭,旧书店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找到生存新路径?世界读书日之际,记者推开了长沙几家旧书店的门——它们像零星的标点,散落在城市急速更新的句子里,却也在坚持探索着转型之道。
坚守:传承旧书里的文化薪火
“平时周末闲来无事,会去逛逛窑岭那边的几家旧书店,运气好能淘到有意思的旧书。”提起旧书店,长沙一名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小冯向记者推荐了几家常去的店铺。
湘雅二医院对面一处不起眼的街巷中,安静地坐落着几家旧书店。与对面街道的人来人往不同,时光仿佛在这里变得缓慢悠长,偶尔会有两三个路人光顾于此。
“窑岭旧书店”便是其中之一,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店中各类书籍摆放得井井有条,书店的李老板站在旧书堆旁,专注地整理着顾客需要的书籍——这是顾客线上联系选购的书,她正拍照准备发给对方。
“这里原先就是个书店,上一任老板没做了,我就接手了。”李老板说,这一做就是20多年。记者看到,店里的旧书种类丰富,有年轻人喜爱的小说和各种儿童绘本、漫画,也有文史类的古籍,有些书页上还留着前一任主人的批注。
店内一角,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给孩子挑选书本,李老板边拿出几本推荐,边笑着说:“现在的旧书店都是靠一些老主顾支撑着。”
与“窑岭旧书店”相邻的,是一家不知名的旧书店,店内光线昏暗,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还有一些上了年头的老物件。68岁的老板坐在一张旧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扉页泛黄的旧书,这里的书都是老人自己一本本收来的。“虽然现在旧书店不好做,但这么多书,还是希望它们有个好归宿。”老人轻声说。
来到河西麓山南路的“学海书店”,这里的书相较于窑岭的几家更为“年轻”,大多是面向大学生的二手教材,也有一些较为畅销的二手书,门口的旧书架子上还挂着“5~10元一本”的牌子。记者看到一位顾客正拿着一本旧书,站在书架旁仔细翻阅,年迈的老板则坐在一旁,将前夜被雨水打湿的绘本一页页小心翻开晾好,细心呵护。
沿着麓山南路继续向前,在两家餐馆之间,记者发现了一家门面不起眼的旧书店。走进店里,旧书独有的墨香味迎面而来,黄色的灯光洒在摆放整齐的书籍上,这里的每本旧书都被小心仔细地包装过,看得出坐在门口的青年是位细心、爱书的老板。
“这些年来,旧书店的顾客在变少,但还是有群热衷淘书的‘粉丝’。”年轻的张老板介绍,经营旧书店这些年,他见证过同行有人凭情怀入行,也见有人离场,“坚守下来的,靠的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舍不得这些书,也舍不得老顾客。”
求新:探索新消费转型之道
记者了解到,为了把生意做下去,几家书店都开始兼顾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试图让这些被岁月尘封的旧书被更多人看到,不被遗忘。虽然有的书店没有专门的线上售卖平台,但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交流群,方便线上与顾客交流联系。此外,线上还有不少像“孔夫子旧书网”这样的古旧书交易平台,这也是当前旧书店走出固有营业模式,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一步。
张老板认为,由于当前消费逻辑的改变,给顾客制造情绪价值、消费场景和契机更为重要。例如,北京和上海都举办过一些旧书市集活动,“但长沙还没有过这样的市集,更多的还是在线上销售了。”
张老板的想法其实不无道理。记者了解到,上海古籍书店前几日重新开张,开业当天除了卖书,还举办了文人香制香体验、雕版印刷展示等活动,六楼花园更是举办了一场“旧书新知·淘书乐”特色旧书市集,为顾客提供了旧书阅读的全新场景,老读者们纷纷赶来看书、买书。
而长沙也有一些店铺在尝试——“等于几”捡瓷市集这几日举办的“捡书”活动,便吸引了一些顾客前来。“等于几”万达店的李店长告诉记者,之前有一家书店歇业,正好他们和书店老板有合作关系,就将库存全部接下来出售,为这些书籍找到新去处。
一路走访下来,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旧书店的坚守与变迁,它们在互联网疾速发展的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不论是开通线上售卖渠道,还是为读者打造消费新场景,都是旧书店回应时代变迁,为现代社会的读者留一份书香气息,为文化传承出一份力的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