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一支粉笔到智慧课堂——新疆老教师徐桂英的教育守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1:09:00    

新疆网讯(记者张梦婷) 三寸粉笔书写育人初心,三尺讲台见证时代变迁。

从木质黑板到智慧课堂,从单人多科到名师引领……自1986年踏上讲台,退休教师徐桂英坚守30多年,为数千名孩子点亮求学路,见证了乌鲁木齐教育事业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煤油灯下的教育坚守

“第一次走进教室,黑板居然是好几块木板拼成的。”回忆起1986年刚入职时的场景,徐桂英仍记忆犹新。

1991年,已有5年教龄的徐桂英从博乐市的一所高中来到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中学任教。那时的板房沟乡中学由几排土坯平房组成,冬天寒风从墙缝钻进来。

教学条件简陋得令人心酸,徐桂英至今记得刻制试卷的艰辛:先要在蜡纸上用力均匀地刻写试题,力道需恰到好处,太轻则油墨无法渗透,太重又容易划破蜡纸,随后再用滚筒将油墨压印到纸上,出一套试卷常常要伏案三四个小时,手指被笔磨得生疼,油墨也会将指甲、袖口染成黑色。

“师资不足,一个人要带几门课。”徐桂英说,当时她是初三年级的化学老师,也教过劳动、科学等学科,经常一天连上7节课,到了晚上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来。

“这些困难我都不怕,就怕孩子们不来上学。”徐桂英跑遍周边农牧区,挨家挨户做家访。向农牧民家庭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在上学和放学路上与孩子们谈心。

30多年来,徐桂英用瘦弱的身躯,跑遍了乌鲁木齐县农牧区的乡间小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也在农牧区生根发芽。

课改浪潮中创新突围

2003年,板房沟乡中学迎来转机。

徐桂英回忆,当时学校开始建设标准化教学楼,土坯房被崭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课间在崭新的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

同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板房沟乡中学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先后与当地5所学校合并命名为“板房沟乡中心学校”,并于2007年12月更名为“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2008年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

“当时我们这些老教师连开关机都不会。”徐桂英笑着说,第一次制作PPT用了整整三天,她翻出当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步操作。

正是这股韧劲,徐桂英作为乌鲁木齐县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团队创出“生活化教学法”——用酸奶测酸碱度,用鸡蛋壳讲碳酸钙……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徐桂英坚持“传帮带”理念,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徐桂英名师工作室成员一个个成长为农牧区学校的教学骨干。

智慧校园里薪火相传

2021年退休的徐桂英,依然活跃在教育一线,参加各类支教活动,也始终关注着乌鲁木齐教育事业发展。

如今,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成立了教育集团,集团内包括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县乌拉泊正大希望中学。位于乌鲁木齐县的庙尔沟中学也加入市第七十中教育集团。

乌鲁木齐县教育局副局长王亚玲就是徐桂英的学生,她说,近年来乌鲁木齐县统筹发挥教育集团引领辐射作用和第三方团队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作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为庙尔沟中学新建综合楼、扩建学生宿舍,为水西沟中学新建运动场、购置信息化设备,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走进今天的县一中,智慧教室里学生们通过VR设备做化学实验,创客空间里3D打印机嗡嗡作响。

“看着现在的环境,我常想起当年用墨水瓶做试管的场景。”徐桂英摩挲着珍藏的铁笔,眼中闪着泪光,“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我很荣幸能成为这场接力中的一棒。相信教育征程上,会有更多教育工作者继续奔跑,把知识的火炬传递给更多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