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北乌蒙山腹地,被誉为“大地指纹”的大方县奢香古镇正焕发着蓬勃生机。青瓦白墙间,非遗漆器店的锤纹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时空科技体验馆内,AR重现的古彝文明光影流动——这座全网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的热闹景象,正是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大方奢香故里文旅公司党支部以“党建+”为核心引擎,将组织优势深度嵌入文化体验、红色教育、产业升级各环节,构建起“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文旅融合示范样板。

奢香古镇全景。吴学毅 摄
党建+服务升级 锻造全域旅游品质标杆
走进古镇游客接待大厅,“党员示范岗”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35年党龄的老党员高立正在为广东游客团队讲解奢香夫人开辟九驿的历史典故,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得众人驻足。这样的党员示范岗,在景区全域共布设11个。党员骨干带头践行“五个一”服务标准(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暖心、一份智慧指南、一次闭环回访、一套智能应急方案),更创新推出“10分钟响应式服务”机制,让游客时时感受到贴心与高效。2024年游客满意度达98.6%,较三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服务品质的持续跃升。
不止于前端服务,党支部通过“党员责任区”制度推动服务向精细化延伸。在小吃街设立的“党员食品安全监督岗”,对景区商户实施星级评定,让游客吃得放心;党员调研团队提出的“夜间经济亮化工程”落地后,古镇夜间消费占比从25%提升至42%,一条“白+黑”全时段旅游消费链已然成型。

热闹的古镇街头。吴学毅 摄

热闹的古镇街头。吴学毅 摄
党建+文化铸魂 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矩阵
“阿依的新婚约”舞台上,彝族青年用生动演绎战线移风易俗新风尚,赢得观众阵阵掌声;2025年6月,“彝族月琴之声”登陆北京国家网球中心,30分钟的古彝史诗演奏通过展演平台传递给千万观众——这些文化创新实践的背后,是党支部精心构建的“3+1+N”文游格局。
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依托将军山战役遗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红色基地,打造“重走长征路”沉浸式党课和“文旅+研学”精品活动;同时开发“非遗+红色”体验项目,让大方农民画描红革命故事、红色文化融入大方漆器工艺品。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的同频共振,让文化价值持续释放——2024年,区域文旅综合收入突破128亿元,接待游客1268.6万人次。

篝火熊熊,全民狂欢。吴学毅 摄
党建+创新赋能 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
“这个文创U盘把古彝元素刻进了电路板,太有创意了!”重庆游客李女士在奢香古镇农特产品店选购时赞道。这正是党支部推动“文化IP+现代科技”的创新成果。在景区商铺中,党员带头开发的大方文创产品已达32类。
不止于此,党支部实施“三链融合”创新工程,让文旅融合走深走实:红色文化挖掘链上,党员团队深入将军山战役遗址,深挖红色故事,传承“长征路上的彝海结盟革”命精神;非遗活化产业链中,引入“苗阿妈”刺绣工坊,将刺绣作品与红色文化主题结合,让地方特色更具感染力;科技赋能展示链里,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

奢香古镇农特产品店。李述根 摄
党建+产业联动 激活共同富裕新引擎
驻村第一书记正组织村民研究“生态民宿”特色体验项目——这种“支部联村”模式已在4个乡村落地,带动建成特色民宿10余处,300余户农户参与旅游服务。这是党支部以产业联动激活共同富裕引擎的生动缩影。
在此基础上,党支部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共富机制:以组织联结建立“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级体系,统一管理“奢香优选”农特产品品牌;以利益联结创新收益模式,2024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以人才联结开设“特色工匠班”,结对培养月琴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余名。

“奢香村市·实在大方”2024年首届贵州村市嘉年华活动现场。吴学毅 摄

“奢香村市·实在大方”2024年首届贵州村市嘉年华活动现场。吴学毅 摄
如今的奢香故里,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融合、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融合、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融合,基层党组织的“红色细胞”融入产业肌理,激活了一方水土的文化活力。“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文化兴”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在乌蒙山区树起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鲜红旗帜,让千年彝乡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紫月
通讯员 吴学毅
编辑 徐浪花
二审 芦晓娟
三审 杜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