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分村,中国200万个自然村中的普通村落,这里仅有2.5平方公里,1000多口人。如果去写它,需要花费多少字?从这里走出来的湖南作家黄孝纪给出的答案是:150万字,10本书。
黄孝纪的本职工作是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在过去的13年里,他出版了9本散文集,即将完成“中国乡存丛书”的写作。在书中,他想留下记忆中八公分村的古早模样,也想呈现它在改革激荡三十年里的巨大改变。在大众文艺创作勃兴的今天,在众多主题散乱的素人写作中,黄孝纪的这一成规模、有系统的散文创作无疑是一个异数。

他为这座小村庄写了13年
这个五一假期,黄孝纪从广西玉林主讲完一个文学讲座后回到老家八公分村。近年来,他常回去转转看看,为了一解乡愁,也为了更好地写作。
邻家长辈见到他,热情招呼,叫他“鼎罐”,这是黄孝纪幼时的外号。他还在襁褓时食量就不小,接生婆逗他:“以后怕是能吃下一鼎罐饭!”于是落下这个称呼。“鼎罐”,作为湖南农村常见的一种器具被他写进《瓦檐下的旧器物》里。
黄孝纪高中起就喜欢文学,有一个作家梦。1989年他从湖南省建筑学校毕业,分配到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小厂工作,后一度失业,打过工,做过记者。2011年听朋友建议,先后考取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之后便以此为业,在浙江工作。
也是在浙江期间,因常常想念家乡,黄孝纪拿起笔,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写作,写到八点再去上班,写的都是家乡的事情。这些内容后来结集出版,成为他的第一本书《老去的村庄》。
“这本书的内容有四个部分,有记事的,也有写人的,比较冗杂。到了2015年,因为有了三年的写作经验和阅读积累,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便在心里渐渐生成。”黄孝纪说,他注意到,当时“全国写散文的人非常多,写乡土的也非常多,但大都蜻蜓点水式的,没有成体系地写,也没有人去找准一个点、一个时间段来写”,于是,他找准故乡八公分村,把它作为中国南方乡村的一个典型样本来写。
这样就有了“中国乡存丛书”系列。这套丛书计划出版10册,从器物、食物、农事、节庆、植物、动物、人物等不同的角度进入乡村社会,各自成书,又合成一个大的体系,立体呈现八公分村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光的变迁。
作为一个素人,对生于兹长于兹的村庄,他时而跳脱时而沉浸地去观察那里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哪怕是乡人简单的饮食,他都能从中找寻出写作的主题,“历史上饮食的书有很多,但写的多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精致饮食,我觉得中国几千年来,最基础最广大的还是老百姓,普通农民,农民饮食反映了这个时代老百姓的真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于是就有了《一个村庄的食单》。后来又有了《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故园草木》等等。
目前,这套丛书,黄孝纪已出版完成8册,还有两册会在今明年出版。
记录下时代变革中的家乡变迁
以150万字的容量为一座仅2.5平方公里的普通小村庄树碑立传,有这个必要吗?在黄孝纪看来,八公分村虽然很小,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投影”。
黄孝纪出生于1969年,那时候还是集体经济,但很快,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接踵而来,养殖业等各种副业再度活跃,农村建房也掀起了一波热潮。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文明的巨大革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打工潮出现,农村一下子就变得空旷极了,村庄慢慢“空心化”。
2006年,八公分村遇到建村六百年来的大事——作为我国第一条长途高铁干线,武广高铁自北往南穿越八公分村。为此,村里约一半人搬迁到了新居点。八公分村由一而二,高铁从村中呼啸而过。闭塞安宁的八公分村在短暂的动荡后又迈向了振兴。
从赚工分到分产单干再到打工,从木板车到自行车再到汽车、高铁。几十年间,时代发展太快。这种快速发展也带给村庄非一般的物质及观念的更迭,“现在的村庄跟我记忆中的村庄大相径庭,变化太大了”,“当时为了写器物,我列了一张单子,列完我都感到很震惊,差不多有一百五六十种器物过时了,很少用甚至不用了”。黄孝纪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他试图用文字织就密网,将过往岁月一兜捞起。既是为故乡立传,也是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份真实的文学记忆。
“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这不仅是百年之变,这也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震荡、交汇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包括生态系统、社会变革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现在还处于震荡、融合阶段,还没有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黄孝纪说。
至于未来,在他的设想中,在两种文明融合后,新农村会生成一个新的生态,“在那种新的生态里,既有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也包含现代工业文明信息化的因子”。
素人写作的异数
黄孝纪目前正在写《乡野生灵》,书里既包括家禽家畜,也包括飞鸟与虫,明年要写“中国乡存丛书”的最后一本《上学记》,“我是村里第一个通过高考走出来的人。实际上高考也是我们那代农村孩子的主要出路”,所以,他想写一本关于农村教育的回忆,“从小学到中专毕业这一个过程”。
书中的所有的人名、地名都是真实的。在互联网时代,“真实的东西,可能更有价值。迅速遗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不写出来,未来就不知道了。”黄孝纪说,他是怀着“一种小人物的使命感在写”。
在当代素人作家乃至专业作家中,黄孝纪的散文辨识度都很高。十几年来,他锚定一个点,往深广处开掘,从一条沟壑挖掘成一汪池塘。在别的素人作家以日常生活为基点,写着自己的个人经历时,他已拓宽视野,成规模、有计划地系统记录一个村庄的三十年变迁,他是素人写作的一个异数。
目前,黄孝纪的散文集获得了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有4部作品版权输出到俄罗斯、意大利、埃及、拉脱维亚等国家。
未来还会关注乡村吗?黄孝纪的回答是:会。在“中国乡存丛书”之后,他计划写三本“小县城”系列散文,而对八公分村,他会一直关注下去,还将继续写这座村庄的当下变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