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文瑜 每经编辑:贺娟娟
一场看似寻常的企业揭牌仪式,却成为陕西科创金融体系重构的关键信号。
7月3日,在2025秦创原创新资本发展大会上,由“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名而来的“秦创原科技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秦创原公司”)正式亮相,首期100亿元规模的省级科创母基金发布,一批高质量科创投资项目集中签约,标志着陕西科技金融赋能“三项改革”全面启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亮相伴随着关键性的股权变更。
日前,陕西投资集团将其持有的秦创原公司股份转让至长安汇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长安汇通”)。
作为省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长安汇通此番接手秦创原公司,绝非一次简单的股权转让,而是强化国有资本运营和科技创新投资的协同。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入局”
陕西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及科研院所,如西安交大、西工大、西电等一流高校,涌现出众多“高精尖”创业项目。
可以说,陕西高校是“硬科技”公司的重要策源地,本土科创企业普遍与陕西高校有着深厚的承续关系,如巨子生物、铂力特等上市企业,直接是由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而来。
得益于高校资源禀赋,陕西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陕西省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制度创新引擎,打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制度梗阻,全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排到了全国第四,高技术产业出口额占比保持着全国首位,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达到了28.45%,交易所科创债的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不过,其成果的本土转化率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以2023年数据为例,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121亿元,与排名第二的上海市没有明显差距,但就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38%,对比同为中西部省份的湖北省,其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过半。
究其原因,在于陕西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融合不深,科创成果供需之间存在脱节。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微
一位创投领域人士向记者坦言,“加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供给,做优科技金融生态,是粘合陕西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要途径。”
2021年,陕西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举全省之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其核心使命,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痛点,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赋能”成为关键突破口。
如何创新金融投入方式,撬动更多资本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如何设计灵活机制,让高校科研资金合规、高效流向转化环节?如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精准“输血”?
这不仅是秦创原平台,更是整个陕西科创生态建设亟待解答的核心命题。在此背景下,秦创原公司的改革升级引人关注。
承担整合角色
那么,为什么是长安汇通来承担这个整合角色?
具体来看,长安汇通作为陕西省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2020年成立,其资本运作和打法具有“区域投行”色彩,主要服务于陕西本土的重点产业的升级发展,以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痛点,在本地国企发展改革进程中身影频现。
如助力陕建股份、陕西能源等省属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参与交控科技等5家省属拟上市企业股权融资;在医药包装、分布式能源、勘察设计等领域主导或推动了一系列国企重组项目,累计盘活17户企业沉淀资产达40亿元。
此外,长安汇通还主导、参与设立基金19只,认缴规模214亿元,其中撬动社会资本125亿元,构建了覆盖“成果转化、产业引导、上市加速、并购重组、改革助力”五大功能的全周期基金体系。

来源:VCG211558511161
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整合秦创原公司,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依托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优势和国资产业生态,为科创成果精准链接应用场景,同时带动社会资本共促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场景双向牵引、科技和金融循环赋能。
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在当下尤为凸显。
2024年以来,创投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期,优质项目的竞争激烈,早期投资和VC倾向于保持谨慎,国资系基金逐渐由引导、补位的角色,转变为主力角色,国内的LP当中超过半数有政府系背景,包括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引导基金和其他国企等。
科技金融(科创投资)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虽然未来潜在收益巨大,但需要极大的耐心。陕西的民间资本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这个领域,国有资本天然地成为‘耐心资本’的关键担当。
但参照市场化基金的投资情况,天使投资的成功率仅为5%左右,中早期投资要做到“不亏钱”难度极大。“考核”压力下,许多国资机构只能慎投或不投早期项目。
“当前,秦创原平台亟需一个兼具资本实力、专业运营与产业资源的综合性平台。”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长安汇通虽具投资属性,却非传统金融机构,其核心优势在于鲜明的‘产融结合’特质:它紧密连接地方政府与本土企业,能为科创项目提供应用场景支持;同时,作为专业的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它有能力扮演好支撑科创长期发展的‘耐心资本’角色。”
打造300亿基金矩阵
整合后的秦创原公司,与此前有什么不同?2025秦创原创新资本发展大会上给出答案。
活动现场,除了新秦创原公司揭牌外,一系列改革升级战略规划应运而生。
大会的核心举措是总规模300亿元的“秦创原基金矩阵”正式启航。其首期认缴规模达100亿元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由省、市财政、省属国企及金融企业共同出资设立,该母基金将与长安汇通集团现有产业基金群协同运作。

当前省内基金呈现“J型曲线”形态,创投基金少,导致前期科创企业价值低估;PE基金重复搭设,又推高了成熟项目的估值泡沫。本次设立省级科创母基金,以早期投资为主,就是要引导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未来”。
同时,母基金将与汇通存量基金协同,打造纵向贯穿种子—天使—VC—PE—并购—S基金全周期、横向链接产融学研政各主体的秦创原基金矩阵,通过接力式培育、体系化运营,实现各阶段基金的合理布局,平滑资本的供给曲线。
为激发创投活力,新基金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如对子基金设置差异化容亏率,允许单个企业项目亏损;以母基金享有超额收益向管理人让利等,着力形成“容亏有度、免责有界、激励有效”的制度设计。
据悉,当前陕西省正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搭建科技金融“一体两翼”的架构,以此赋能“三项改革”的走深走实。
科技金融“一体两翼”架构中的“一体”,就是要建立五项机制,分别是技术经理人奖励激励机制,以欠补丰全链条考核评价机制,包容性容错纠错机制,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试点化创新实践机制;“两翼”中,“一翼”是省级科创母基金和新的秦创原公司,另外“一翼”是多维度的改造升级传统金融模式,拓展金融的服务边界。
除母基金运作外,秦创原公司亦宣布将动用自有资金开展项目直投。
其直投方向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及上市公司并购机遇;锁定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对母基金体系内表现优异的项目进行战略性领投和“定制化服务”,着力培育瞪羚、独角兽、隐形冠军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时,促成所投企业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通过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共生互补,助力技术本地转化、项目落户陕西,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产业龙头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
“此次整合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金融赋能,推动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成果,真正在陕西找到应用场景并落地。”分析人士表示,“秦创原公司聚焦明确的赛道,制定了系统的规划,目标是精选项目、精准投入、打造亮点。最终希望在陕西这片沃土上,孵化出更多的优质科创项目,培育出属于陕西的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
“我们深知科创企业成长之艰,”长安汇通负责人在大会现场坦言,“自承接这项使命开始,已将公司发展系于陕西科技创新的未来,决心不逐小利、不避难事、不甘平庸、不走捷径,当更有耐心、更有作为、更有远见的资本。”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