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振:“水贝传奇”的三重密钥|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3:16:00    

水贝篇

3月24日下午,当记者一行站在深圳金展大厦驶向负一楼的扶梯上时,喧哗声由弱渐强,逐渐从四周涌来。负一层的大厅内,人潮涌动,面对金灿灿的黄金饰品,消费者热情高涨,一边试戴,一边与商家询价。即使当日水贝金价已达到了714元每克,仍然无法阻止大家对黄金的热爱。

这一天,是中国公历中普通的周一,也是职场人工作日的第一天。在深圳水贝黄金珠宝市场,似乎早已没了工作日与周末的区别,无论什么时候过去,都能与摩肩接踵的买金一族相遇。

在中国黄金珠宝产业版图上,深圳水贝如同镶嵌于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这个曾经的岭南渔村,用四十载春秋演绎了一场震撼世界的产业蝶变:从寂寂无闻的华南村落,跃升为年产值逾千亿元的“东方宝都”。

时至今日,在水贝片区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超过2万家市场主体,企业数量超过9000家,产业从业人员超7万人,泛从业人员超25万人,成为中国最大、发展水平最高、产业链条最完善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之一

水贝,已然成为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更是中国黄金珠宝产业的一面旗帜。

如果将时间线前移,20世纪90年代初期,同样的土地上,水贝工业区也仅有10家左右的黄金珠宝企业。

何以是水贝?过去四十年,水贝做了什么?

面对水贝今日之繁荣,许多人心中总有一个疑问:一个没有黄金珠宝矿产资源,没有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大师的地方,何以至此?

“四十不惑”的水贝,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文化客厅,向八方来客说出自己的故事

2019年10月16日,深圳珠宝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它坐落于深圳市罗湖区水贝一路的金展珠宝广场内,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黄金珠宝为主题的公共博物馆,也是我国首个采用“PPP项目”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营)建设的珠宝博物馆。

深圳珠宝博物馆陈列展品。马华 摄

“深圳珠宝博物馆成立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深圳珠宝行业,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深圳珠宝博物馆馆长王振说。

王振介绍,深圳珠宝博物馆的定位是“一馆一库三中心”:建设一个现当代珠宝首饰博物馆、一个全球黄金珠宝产业数据库,以及打造全球黄金珠宝的新品发布中心、高级珠宝的定制体验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精品珠宝的展示中心。

开馆五年多来,已有累计50余万人次前来参观,深圳珠宝博物馆既像是行业的档案馆、展示馆,又像是行业的“加油站”:

这里藏有深圳珠宝产业发展早期的珍贵影像资料和传统工艺器具,展出精美绝伦的黄金珠宝艺术品,展现行业的新成就、新面貌,还展示AI制造、CNC数字制造、3D的贵金属打印等新技术——在这里,人们不仅能看到水贝是如何一步步从过去走到了今天,还能遐想水贝更遥远的未来。

祖籍山东、在辽宁出生长大的王振,在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深圳,见证了水贝由小渐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关于“为什么是水贝”这个问题,王振有着自己的解答:“改革开放的‘天时’,毗邻港澳的‘地利’,再加上深圳人民团结奋斗的‘人和’,造就了水贝模式独特的内生土壤和产业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王振总结的“水贝传奇”的三个密码。

“未来,我们希望深圳珠宝博物馆能够发挥两个窗口的功能:成为世界珠宝看中国的窗口,同时也能成为中国珠宝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王振说。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对话王振。

◎专访1+1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探宝主理人 和利

深圳珠宝博物馆馆长、深圳市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链党委书记 王振

南方+:深圳珠宝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以珠宝为主题的公共博物馆,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希望达成哪些目标来推动珠宝文化和产业的发展?

王振:很多人都关心,为什么要建深圳珠宝博物馆?

大家都知道,博物馆属于文博行业,我们这种中小型的专业博物馆,它其实是为了产业的发展而设立。2011年,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里其实就已经提到,要建设一个自己的产业博物馆,主要原因也是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发展到今天,在整个中国乃至在全球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建设深圳珠宝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深圳珠宝行业,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

深圳珠宝博物馆的定位是“一馆一库三中心”

“一馆”,是建设一个现当代珠宝首饰博物馆,更好地展示深圳珠宝行业40多年的发展历程;

“一库”,是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全球黄金珠宝产业的大数据库,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做一些咨询和顾问;

“三中心”,是希望打造一个全球黄金珠宝的新品发布中心、高级珠宝的定制体验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精品珠宝的展示中心,通过这三个中心的建设来更好地服务于黄金珠宝产业。

依托“一馆一库三中心”,我们建设有5个常设展厅和1个专题展厅。在5个常设展厅中,位于三楼的有“自然之宝”“物配之美”和“设计之光”,主要介绍黄金珠宝的自然状态、发展历程和中国优秀的黄金珠宝非遗工艺。“设计之光”展厅会呈现国内外大师的精品佳作,让大家感受到黄金珠宝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利用传统的工艺创造出了这些美好的珠宝首饰。

深圳珠宝博物馆陈列展品。马华 摄

在四楼的空间,还有“深圳之路”和“湾区之梦”两个常设展厅。“深圳之路”介绍了深圳珠宝行业40多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还有一个小的单元叫“科技创新”,把目前行业前沿的科技成果在此做一个更好地创新扩散。

“湾区之梦”会展示一些大湾区黄金珠宝品牌企业的经典作品,更好地构成了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珠宝品牌矩阵,有利于行业更好地展示品牌,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更加顺利地出海。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发挥两个窗口的功能:成为世界珠宝看中国的窗口,同时也能成为中国珠宝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南方+:博物馆是黄金珠宝产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您作为博物馆馆长,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有哪些?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振:我们最大的挑战其实跟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黄金珠宝行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深圳这样的创新型城市,加上现在金价高企,我们如何在转型升级的同时去迎接挑战,我想这是每一个黄金珠宝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深圳珠宝博物馆作为一个行业的窗口和产业服务平台,怎么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企业?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做企业出海等专业方面的合规,包括举办一些讲座,帮助企业更好地出海。

还有一个就是面临90后、00后这些消费群体的新要求,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更加多元化,同时又能够满足现在“国风起、国潮涌”的新形势?

我想这是我们深圳珠宝博物馆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会跟整个深圳的珠宝同行一起来面对和迎接新的挑战。

南方+:深圳珠宝博物馆扎根水贝,与深圳珠宝产业联系紧密。在您看来,博物馆在展示珠宝文化的同时,如何切实地为水贝黄金珠宝企业提供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王振:深圳珠宝博物馆是一个产业的博物馆,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我还有一个身份是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链党委书记,其实我们这个场馆就是要为整个产业链做好服务工作。比如我们最近在和TTF AI做一个AI珠宝设计大展,通过AI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产业;包括前一个阶段我们跟华为一起在做数字赋能产业的一些活动。

深圳珠宝博物馆联合TTF举办AI珠宝设计大展。马华 摄

现在还有很多年轻的珠宝设计师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来,罗湖区率先推出了珠宝首饰工艺专业职称评审,对于人才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帮助。罗湖区政府还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共建黄金珠宝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创新,给行业赋能。

博物馆作为一个服务的平台和枢纽,链接各项资源,做好服务工作,当然我们也会经常去和企业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怎么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我们最近在针对一些新的首饰品类做一些团体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规范。

南方+:回顾水贝黄金珠宝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代工到如今全国最大的产业集散地之一,您认为哪些关键节点和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振:这个问题大家经常在问,为什么是水贝?水贝既没有传统黄金珠宝的矿产资源,也没有像北京、苏州等地的传统的能工巧匠,为什么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中国黄金珠宝的产业中心?我们也在问这个问题。

经过梳理行业40多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得出了结论。

首先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天时”。大家知道,最早我们国家对黄金市场是实施计划经济管制的,2002年国家才成立上海黄金交易所,2003年才开始全面的市场化改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在黄金的寄售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我们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先手棋,所以我想第一个关键词是“天时”。

第二是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利”。提到深圳我想大家一定会讲的是,我们离香港最近。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黄金珠宝产业都在向东南亚转移,香港成为当时全球黄金珠宝产业转移最重要的一个中心节点,改革开放之后,香港的黄金珠宝产业就率先向内地转移。

大家知道,从香港过了罗湖桥,第一站就是罗湖,又因为水贝这个地方离罗湖桥很近,而且水贝这个名字有“因水得财、因贝而富”的含义,很多香港人就觉得这是一个财富的宝地,所以就把很多的工厂和产业转移放在了水贝。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深圳珠宝人团结奋斗的“人和”

所以我想,“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水贝传奇”的三个密码

南方+:水贝片区聚集了近1万家珠宝企业,但长期面临“世界工厂”与“自主品牌”的身份撕裂。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要实现从加工制造地到自有IP品牌的跃迁,水贝还需要储蓄哪些方面的能量?

王振: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水贝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万多家市场主体,其中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9000家,这个规模在全球来讲也是非常巨大的。

按照官方的统计,水贝片区的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了7万人。而泛珠宝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超过了25万人,年产值有1000多亿元。这么大的产业规模,应该说已经成了中国的黄金珠宝产业中心。

但是大家也经常说,水贝缺乏一个享誉世界的珠宝品牌,这个也是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孜孜追求的。

水贝最缺的是什么?我觉得最缺的就是时间

回头看,从1981年第一家东方首饰厂建立到现在,才短短的40年,我们就完成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知道一个品牌的培育其实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国际和国内的大品牌,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但是这些几百年历史的珠宝品牌,相较于中国优秀的黄金珠宝工艺而言,其实都是“小儿科”。比如中国的花丝工艺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玉雕文化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的小南山玉文化。

我们的黄金珠宝的历史很悠久,现在的品牌培育,我们觉得最需要的是时间。但是如果从实践的步骤来讲,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比如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何有更好的创意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更好地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我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做的功课,当然这些工作其实行业里的市场主体都在做。

深圳珠宝博物馆陈列展品。马华 摄

我觉得行业出现世界级的知名品牌,需要的只是时间,我想,到2035年,我们一定会有一个享誉全球的中国珠宝品牌在水贝诞生。

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自信,我觉得这是从40多年行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确实诞生了很多优秀的黄金珠宝企业。

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黄金珠宝企业,我们确实还有一些路要走,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在爬坡。今年,罗湖区出台了一个行业扶持政策,叫做“登峰计划”,就是鼓励行业去登峰,去创造更高的品牌价值。

我想我们登峰到顶的时间不会太久

南方+:当前黄金珠宝产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消费群体年轻化等新趋势,水贝的黄金珠宝产业应如何顺应这些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在其中又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振:确实现在90后、00后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群体,我们的产品类型也要去满足年轻人的需要,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市场的产品变得更加多元、更加时尚。

而且在时尚和多元的同时,我们惊喜地看到很多具有优秀传统元素的珠宝首饰正得到年轻人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珠宝博物馆一方面是把更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另外一方面我们引入更多的青年人作为策展人,跟我们一起去呈现他们热爱的黄金珠宝首饰,以及呈现行业目前取得一些新成就。

我们会和年轻人一起策展,去把他们认可的一些古老的黄金珠宝器物,或者新兴的、多元的、使用了AI智能技术的黄金珠宝首饰在我们博物馆呈现出来,同时更好地做好交流和分享。我想这也是我们深圳珠宝博物馆长期坚持的一个使命。

深圳珠宝博物馆陈列展品。马华 摄

南方+:近年来,很多地方试图复制水贝的黄金珠宝产业模式。在您看来,水贝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之处是什么?其他地区该如何借鉴?

王振:这几年水贝慢慢开始出名了,大家经常讲“世界珠宝看中国,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水贝已经成为深圳珠宝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珠宝的一面旗帜。

前一个阶段大家经常讲复制水贝模式,希望通过复制,能够创造一些黄金珠宝产业的繁荣。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关注到了这样一个新兴标杆的崛起,大家其实都在学习,都在模仿。

我们说水贝模式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天时”,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利”,再加上深圳人团结奋斗的“人和”,它有一个自己独特的产业环境,有自己内生的土壤,所以简单的复制我觉得并不可取

但是我觉得可取的是什么?

第一个是水贝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去迎合时代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借鉴的。

二个,各地可以借鉴“传承”这个密码。黄金珠宝是一个世代传承的事业,我们现在也经常向苏州、北京、扬州的一些老师傅去学习。黄金珠宝作为一个传统的手工业、工艺美术行业,现在又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它其实是世代传承的。我们说美是世代传承的,产业也是世代传承的,在水贝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几代珠宝人一代一代心手相传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第三,在深圳在罗湖,都有非常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我觉得大家也可以更好地去学习。虽然好的土壤是天生的,但是水贝的环境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天生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后来人加入,它是一个综合体,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所以我想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靠先天的,也需要靠后天的努力去不断地弥补短板。

◎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专题

文字/脚本:南方+记者 梅子仪 马华

出镜/主持:和利

拍摄/剪辑:黄彩燕 孔剑锋 霍小聪 张文愿 李文静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统筹/策划:马华 和利 何伟贤

制片人:和利 马华

总监制: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内容支持:和利探宝、宝创会传媒

特别鸣谢:深圳市罗湖区委、区政府 深圳市珠宝博物馆

【作者】 梅子仪;马华;吴颖岚;谭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