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随笔丨飞的理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4:34:00    

这个“五一”假期的风景线中,有一程特别的观光路令人心生飞一般的向往。在“空中的士”的座舱内,欣赏从复兴岛到陆家嘴的璀璨,杨浦大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地标就在眼前。在300米左右高度的低空,人生第一次有了置身“摩天建筑森林”的体验。

曾采访过摄影师陆杰,上海城市飞机航拍第一人。当年,他几乎是将自己绑在了老式飞机的“肚子”下边飞边拍,留下了20万张极其珍贵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影像。如今,平稳、舒适的低空飞行,降噪耳机、游览讲解、拍摄视角推荐……一应俱全。这已经是上海的第三条低空直升机载客服务“飞的”航线。

当飞行变得如此触手可及,可能很少有人想到,即便是站在今天的知识体系上,人类若要溯源自然界最初想飞的灵感——鸟类飞翔,依旧困难重重。时至今日,关于飞行,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前不久采访鸟类学家马志军教授时,聊到引入卫星定位追踪技术的新一代环志。环志,地球上用来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的重要工具,一般由镍铜合金或铝镁合金制成。邂逅一只戴有环志的鸟,对专业研究者而言,也需要几分运气。如果没有卫星技术的介入,我们大概直到现在都无法获得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精准的鸟类迁徙路线图。在此之前,我们所了解的每一段飞鸟航程,是根据传统的观察和记录,确定起点、终点和沿途主要栖息地、加油站,最终连点成线。实飞过程中,鸟儿的“走位”往往不是笔直的“两点一线”。遇上突发恶劣天气和目的地“时过境迁”,它们会不会选择“复飞”,懂不懂随机应变,其实我们知之甚少。

“那么,有没有AI技术极大地促进甚至改变了鸟类学研究?”我忍不住问。发现教授在这方面没有要给出更多答案的意思,又不禁有些欣然。毕竟,这个星球上还有很多事,是人工智能解答不了的。

想起一首歌: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我就有了飞的理由。

原标题:《新民随笔丨飞的理由》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董纯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