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皖西大地,热浪翻滚,在六安市叶集区平岗岭上,今年80多岁的老人芮泽祥望着流淌不息的河水,60多年前的豪迈如在眼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58年,为了不再让家乡饱受旱涝之苦,皖西人民肩挑手扛,硬生生地劈开了一座山岭,拔下了平岗这个淠史杭工程中的“硬钉子”,凿出一条引水之路,将下游变成了万亩良田。
滔滔史河水,流淌着老区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

史河水沿着切开的水渠向下游流淌
劈山引水 5万民工“会战”平岗
平岗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与金寨县交界处,虽名“平岗”,实则山峦起伏,像无数馒头般的山丘散落一地。
这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史河东进之路,导致下游200多万亩农田长期处于无水可用的困境。这里地处江淮分水岭,江淮丘陵地区世代饱受旱涝交替之苦。
1958年,皖西人民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如何打通这道屏障,将水源引过平岗岭,滋润下游万顷良田。答案只有一个字——“切!”当年10月,“平岗切岭”工程正式启动,五万多名民工带着铁钎、小推车等最原始的工具,浩浩荡荡开赴工地。
据《淠史杭灌区工程志》记载,平岗切岭全长约3000米、最大切深25.6米,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需开挖土方276万立方米、石方67万立方米。这项工程被誉为淠史杭工程中“最艰巨的钉子”。
当时的霍邱县县长邹立汉领受任务时坚定表示:“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爆破能手冯克山立下军令状:“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
现年85岁的芮泽祥是平岗切岭工程的亲历者,1958年,18岁的他还在读初中,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工地参加劳动。
“那时候是边上学,边到平岗岭干活。放学后第一时间就到工地上跟大人一起干活、运土。”芮泽祥回忆道。虽然年纪小,但他凭着韧劲,和其他工友一样穿着草鞋,即使脚底磨出血也坚持劳动。
在工地上,像芮泽祥这样的建设者不计其数,很多都是全家齐上阵,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这段历史。
愚公移山 三年工程仅用8个月便完工
平岗切岭的地质条件复杂,挖至5米以下就遇到坚硬岩层,施工异常艰难。劳动者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倒拉器”等施工方法。
爆破队负责人冯克山是抗美援朝老兵,他带领爆破队采用“洞室爆破”新方案解决难题。工地上响彻着朗朗上口的号子:“撕天裂地一声喊,山倒岭断烟千丈,洞室爆破显神威,一炮成河水上岗。”
1959年4月,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指挥部组织了5万人参与的“平岗切岭会战”。数万建设者在极端困难的年代,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像愚公移山一样,不屈不挠地搬运着大山。
原中共六安地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杜维佑在回忆录里记载了这一幕。“几十万民工自带口粮,用手推车、拉车、木船载着各种器材,从陆上、水上四面八方汇聚到各个工地,就像当年支援解放军渡长江一样。这种情景,多少年来只要一想起,就震撼和激荡着我的心!”
最终,一条长3公里、深24米、宽60米的渠道被切开,平岗岭被彻底征服,史河总干渠顺利疏通,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预计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平岗切岭工程,仅用了8个月就顺利打通。

图为江淮果岭区域
幸福之源 两岸果岭已成振兴密码
站在平岗岭俯瞰,史河总干渠如一条碧绿的缎带,在岗峦起伏间蜿蜒向北,灌溉着万顷良田。66年来,滚滚史河水昼夜不停地流淌,始终惠泽着沿岸百姓,这条河也因此成为幸福之河,致富之河。
芮祠新村村书记台启敦介绍,平岗切岭工程建成后,也为芮祠新村以及平岗街道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芮祠新村位于江淮果岭的核心区,不论是果树栽种,还是稻虾产业,都要依靠提水泵站进行灌溉。“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发挥淠史杭总干渠对农业灌溉的作用,我们对平岗岭切岭的子渠进行了维修,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末秋初,正是平岗种植的秋月梨上市的时节,沉甸甸的果子被套上纸袋,长势喜人。平岗现在是江淮果岭的核心区,也是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如今变身6.2万亩“江淮果岭”。
平岗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张汝霖介绍说, 2021年以来,平岗街道大力推进“万亩果岭基地、万户果岭庭院”双万工程,改造整治土地3000余亩用于林果产业,其中流转1000亩用于打造省级标准化果园。实施果岭区域小型水利改造提升、水土保持工程,整修大塘100余口、小水库20余座、提水泵站10个,基本做到引、拦、蓄、节可控,旱涝保收。
如今,当地的水果已经在全国打出了名气。在2023年全国早熟桃大赛中,叶集区斩获二金一银好成绩,目前“叶集秋月梨”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平岗鲜桃”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从当年的荒岗秃岭到今天的江淮果岭,从昔日的人工肩挑手扛到今天的智能灌溉系统,平岗见证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这条人工开凿的河道,至今仍在静静地流淌,讲述着那一代人的奋斗故事,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奋斗。
来源:中安在线
审核:杨菁菁 编辑:李享 校对:李黎
